三国:积粮万石,黄巾终于起义了_第二百二十四章 三省八部制,大可汗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二百二十四章 三省八部制,大可汗 (第4/7页)

   比如太尉管辖着太常卿,光禄勋和卫尉,司徒掌管廷尉太仆和大鸿胪,司空则执掌少府宗正和大司农,而三公之下,又各自有长史等属官,真正处置实务的尚书台,又在少府之下。

    荀彧接过帛书,看着简单划出的三省八部结构,陷入思索。

    刘擎曾想过数次采用什么结构,既要加强中央集权,扼制地方,又要靠拢顺利过渡,不能搞得天翻地覆,最后,决定采用三省六部制过渡,再将农部从户部脱离,并添加商部,形成特色的三省八部制。

    这么创新的理由很简单,刘擎的更改也很想当然,那就是户部权力过大,疆土,田地,户籍、赋税,俸饷全管了,想想都离谱,老祖宗的制度设计或许自有其智慧,但刘擎的创新,自有其见解,那就是有要有一个部,专门从事三农事务,来保障田地,保障粮食,保障农民,能不能有效遏制土地兼并先不说,但至少要朝这个方向使劲。

    至于商部,显然古代统治者没有尝过商业的甜头,如果所有底层人都靠种田活下去,这对人口增长和生产力发展来说,实在是一把沉重的枷锁。

    至于实效,先在冀州试点,再推广至各州,他日平定天下之时,便可用作中央官制。

    「主公,尚书省我懂,何谓中书与门下?」

    刘擎笑道:「你便是中书,执掌机要,发布政令,并总领百官,至于门下,乃是本王近臣,类似于本朝侍中,为本王出谋划策,顾问应对,并要审查复核本王诏命。」

    荀彧点点头,基本懂了,又赫然发现,若按主公所言,那中书省岂不是集三公之权于一身?

    荀彧有些意外的看着刘擎。

    「文若以为如何?」刘擎笑着问道。

    荀彧却有些慌了,集三公之权于一身,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