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泉州洛桥 (第2/3页)
学士、三司使、端明殿学士等职,并出任福建路转运使,知泉州、福州、开封和杭州府事。因其为人忠厚正直,清和信义,且学识渊博,书艺高深,在中国的书法史上,留下一笔清名。素有“苏、黄、米、蔡”之称。 洛阳桥的建造工艺,在当时的世界建桥史上,堪称一绝。其中最为别出心裁的“种蛎固基法”是世界上笫一个把生物学运用到桥梁工程的创举。当时的人们建成桥墩之后,在靠近海水的岩石上,种养海蛎,让海蛎在海水中自然生长繁衍。海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生长繁衍,迅速将桥墩下的花岗岩石块,连结成一大片大块在块的整体,构结成牢固的桥墩基石,确保了桥墩稳固,铸就洛阳桥平板石桥跨越千年的基础。 洛阳桥建成的近千年来,经过十数次的修复,其中较为严重的几次大修有:宋绍兴八年既公元1138年;明宣德年既公元1426-1435年间;明万历三十二年既公元1597年;清雍正八年既公元1730年;民国二十年既公元1932年;原因都是因为风潮或地震所引起的坍塌损坏。1993年3月—1996年10月,国家又拨出巨款,对抗日战争受损的桥梁进行再一次大修复。 据记载,北宋的洛阳桥建成后,全长为3600百尺,宽15尺。1961年5月,洛阳桥经福建省政府批准为“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”1988年1月13日,洛阳桥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